多年来,凭借独特的陶瓷考古和文保资源以及健全的配套设施,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先后与北京大学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、故宫博物院、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、日本东京大学等国内外诸多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考古合作,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了十余个窑口近20000个陶瓷分析数据,初步建立起我国古代陶瓷基本科学数据库。
从去年7月起,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开始筹建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,与之长期合作的国内顶尖院校和研究机构,也纷纷加入基因库的采集研究工作中来。经过近一年努力,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正式揭牌,标志着集资料存储、考古研究、科技分析、保护修复、成果展示于一体的中华陶瓷文明文物基因库建设正式启动。
“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,指的就是景德镇古代生产的各类瓷器的典型标本及其信息总和。我们计划用1年半时间完成首批明代御窑时期的近万件标本的制作,之后用3至5年的时间,完成景德镇历年考古出土标本的基因入库工作。”翁彦俊表示。
据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科技实验室负责人熊喆介绍,基因库以采集残片、截面、薄片、粉末4种形态的标本为主,通过这几种形态标本,就可以分析在某处发现的一些窑口或者出土的一些陶瓷器的考古、胎料、成型、釉料、装烧、彩绘等信息。
例如,2012年景德镇浮梁县兰田窑考古发掘,发现了一件晚唐时期的青瓷碗,碗内有支钉叠烧痕。支钉叠烧是用高岭土捏成“支钉”,把这些钉粘于碗盘圈足的边沿,然后把碗坯放在垫柱上,再把粘有支钉的碗坯重叠起来,代表了这一地区最早的制瓷工艺。如今,在基因库里它有了一个编号,打头的T代表“唐代”,随后的QY代表“青釉”,WA代表“碗”,C代表“残片”,还有数字代表序号。以此类推,基因库的标本都会按照年代、品类、器类和形态信息进行编码。
评论